如果不是因为丁玲,湖南常德与位于黑龙江的北大荒宝泉岭应该不会有如此亲密的联系和像亲戚一样的走动。
2024年8月19日,我随市人大原副主任、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会长石成林、市文联主席杨凡一行,踏上了访问北大荒的旅程。前后一个星期,到丁玲曾经工作生活了12年的宝泉岭农场进一步探索北大荒,使我对北大荒、对丁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北大荒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人这一辈子,不管你游历过多少名山大川,唯一不可不去的应该是北大荒。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伟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壮举。
从1947年开始,14万复转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地方干部先后来到北大荒,承受很难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伟大的拓荒史诗,将亘古荒原变成闻名遐迩的中华大粮仓。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就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凝练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19日晚,当飞机在哈尔滨上空盘旋准备着陆时,目光所到之处灯火通亮,车水马龙。下飞机后,我们到北大荒集团宾馆安顿了下来。尽管午夜12点了,宾馆服务台依旧很忙碌,看出来,来北大荒集团的人很多。
北大荒博物馆就在北大荒集团办公楼的右侧。也就在我们下榻的宾馆隔壁。8月20日上午,北大荒集团辛博先生带领我们参观北大荒博物馆,解说员给我们介绍北大荒的前世今生,我们被北大荒震撼了。来北大荒的100多万人中,竟有如此多的艺术家在那片热土生活过,历练过。人艺艺术家濮存昕、棋圣聂卫平、相声艺术家姜昆、赵炎、作家梁晓声、张抗抗等都曾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洒过汗水。这里是知青的第二故乡,是他们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当然,更有被毛主席称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也有著名诗人聂绀弩等。看来,“困厄出文豪、愤怒出诗人”与“穷养工匠富养艺术”从来都不是放之四海的真理,每每在同一个国度、同一个时代,既有在困厄中成长的艺术家,也有富养中诞生的艺术家。艰苦生活使艺术家了解了最底层,写出来的作品真实。富裕使艺术家产生丰富的想象,展现出美好的未来。
20日下午,原计划是参观哈尔滨党史博物馆和东北抗联博物馆的,因临时闭馆维修,我们一行只好顺道欣赏一下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风景。哈尔滨的夏秋季是最迷人的,尽管秋日朗照,但气温却不是太高。太阳透过鳞次栉比的各式洋房洒在街面上,显得那样惬意。记载哈尔滨历史沧桑的中央大街,依然是那样繁华喧啸,依然是这般美丽和张扬,满街都浸润着中俄浪漫的招摇的风情。穿吊带背心的摩登少女,一只手拿着马迭尔冰棍,一只手拿着手机不时地沿街拍摄,似乎要将整个中央大街装在手机里。
8 月21 日 ,我们一行乘动车去鹤岗。大约15:30 到达。一出鹤岗车站,宝泉岭公司负责人就径直带我们参观宝泉岭艺体中心名人馆。从名人馆展出的资料得知,来北大荒的名人可谓灿若星辰,照亮了整个北大荒的星空。正是这些名人带来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北大荒多元文化的交融。这种文化体系不仅体现了历史层面的文化传承,还包括了现当代层面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黑龙江垦区特点的文化体系。
宝泉岭天亮得早,不到5点,满城灿烂的阳光,如同尚未凝结的琥珀,从城的东面流淌过来,浸染着整个宝泉岭的街区。我不忍错过这难得的阳光继续酣睡,早早起床来到大街上走走,看到的是满城的温馨和安静,呼吸到的是沁入肺腑的清新空气。8 月22 日吃罢早餐 ,我们在宝泉岭分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王春红等的陪同下,参观宝泉岭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宝泉岭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的农机之先进,农机之大令我们十分震撼。这里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不仅有从国外进口的,也有国产的,这些大型农业机械全部数字控制,事先设计好程序,可做到无人操作。
据介绍,在宝泉岭农场辽阔的黑土画卷上,每到收获季节,以粮食为调色板,上千辆机车勾勒出丰收的线条,绘就出一幅幅壮美的丰收图景。只要你走进某大地号,由收获机械、灭茬机、液压翻转犁组成的农业机械交织作业,拉粮机车有序地将丰收的粮食运往粮食仓储中心进行烘干处理,实现了粮食作物从收获、秸秆还田、整地和粮食统一经营的一条龙作业。
宝泉岭农垦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也是一个神奇所在。它是一个集农业试验示范、研学培训、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分设有百果采摘园景观区、智能温室景观区、木本花卉景观区、科技综合楼功能区、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功能区等。日光温室大棚中,有数米高的多宝茄树,有浓密而茂盛的仙人掌科植物龙骨,有巨龙竹、曼陀罗,还有巴蕉、以及棕榈科叫不出名的植物等等。
置身其中,绝对没寒温带的感觉,以为到了热带植物园。现代农业生态园还种植了大片马鞭草、鸡冠花和万寿菊,园区的花海景观以极富浪漫色彩的醉蝶、黑心菊、马鞭草等花卉组合而成,形成了多彩的童话梦境。包括这些不仅展示了宝泉岭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花卉种植技术,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
马鞭草与薰衣草相似,花都带紫色。可能是宝泉岭还需要快马加鞭吧,连种的草都体现了快马加鞭之意。然马鞭草的花浓稠欲滴,紫得孤独高蹈。有人说,紫色原本是一种危险的颜色,浅一分便淡,深一分便暗,且绝对的自我中心,谢绝其他颜色配伍。马鞭草的紫,是一种灵魂的颜色。马鞭草的紫色,紫得纯正,紫得浓艳,紫得魔幻。旁边还有菊花,菊花在不是花季的深秋毅然决然的孤独盛开,亦开得纵情而高傲。
天空响晴,高远得没有云朵和边界。看到宝泉岭农场共青“禾作空间”科技示范园,使我感官未动,思辨已启。心仪已久的黑土地之旅,原本以为是无所挂碍、纯情投入的交流走访,哪知首先便浸染了理性的思考。“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位于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的“禾作空间”科技示范园的“稻田画”已确定进入观赏期,以田野为“画纸”,以水稻为“画笔”形成了一幅幅壮丽奇特、气势恢宏、美不胜收稻田画,吸引众多从全国各地的游客赏“画”拍照、打卡,仿佛置身于“稻梦空间”中,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笔者到这儿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从来没想过水稻还能组成这么精美的画面,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万顷禾下,风吹稻浪穗飘香,数幅多种色彩的“稻田画”采用金色、绿色、褐色、白色、黑色等搭配种植,绘制成“农业航母”、“垦荒第一犁”、“双手敲开幸福门”、“订制稻田”、“热情的黑土地”等为主题的图案。
从高空俯瞰,巨幅彩绘呈现在广阔的黑土地上,形成了立体的震撼视觉效果,每幅画都蕴含有独特的寓意,传递出这个农场紧随现代化大农业这一主攻方向、全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决心,彰显出这个农场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以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非凡格局。
我在思索,它仅仅是稻田彩绘吗?不是,它是农业文明的展示,它是北大荒人的农业文化自信。因为他们立志“争当乡村振兴国家队,建设农业强国王牌军”。
中国青年志愿者垦荒纪念馆亦是我们这次参观访问的重要场馆。在小兴安岭余脉南麓三江平原萝北县境内,坐落着素有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场美誉的共青农场。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从同志手中接过“垦荒第一旗”,同年8月开始,京、津、冀、鲁、哈五省市的2602名垦荒队员挺进荒原,在这里创建了共青农场。
为纪念这场新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青年垦荒运动史,弘扬传承“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青年志愿垦荒精神,2011年,共青农场动工建设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于2013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座集文物征集收藏、挖掘垦荒文化、弘扬垦荒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的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肖像式人物群雕,展现了开发建设共青农场的3支力量,中间浮雕展示的是中国青年志愿垦荒队,是1955年8月30日,团中央书记向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授旗时的场景;右侧的浮雕展示的是1958年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的情景;左侧的浮雕展示的是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景。
离开前厅,郑重进入纪念馆展区,这里共设置序厅、领军人物、火红年代、拓荒丰碑、垦荒成果、共青新城、油画展、未来展望、结束语九大展区。展示了3600件藏品。
展区根据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发展历史及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场的发展成果进行展览,重点展出黑龙江共青农场、江西共青城、浙江大陈岛3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文物文献和黑龙运史等。采用沙盘、文物、雕塑、图片、油画、文字、场景等展现手法,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以及光、声、电等高科技表现形式,从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突破,全面生动再现了有志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创建共青农场的伟大历程。
丁玲纪念馆是我们这次北大荒之行必须参观的一个地方,8月23日我们如愿以偿了。为了纪念丁玲和弘扬丁玲文化,宝泉岭农垦管理局汤原农场自2017年起筹建了占地900平方米的丁玲纪念馆。丁玲纪念馆大厅有丁玲的半身铜像,馆内通过图片、实物以及六个展区,全方位展示了丁玲的传奇一生,包括她的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以及在北大荒的经历。这个纪念馆不仅是对丁玲作为一位杰出文学家的认可,也是对她为当地文化教育所作贡献的纪念。此外,丁玲与北大荒的深厚联系,以及她在该地区的广泛影响,使得为她建立纪念馆成为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听讲解员一路介绍,把我们带进了丁玲在北大荒的岁月。当年的北大荒是异常艰苦的。下放与发配,从生活形态上看几乎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不同时代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罢了。近些年,笔者也读过一些地域文化的书籍,在读了谢国桢先生写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先生写的《东北流人考》后,我就对北大荒有了一个初略了解。除了志愿者外,凡是因什么样的问题而发配到北大荒的,无疑是那个时代官员和文士心底不吉利的符咒。任何人都可能会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的连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丁玲自1958年7月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就被送到了北大荒宝泉岭这块黑土地上。
然北大荒人以其淳朴善良和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丁玲,一直到1970年,共12年。她先后在宝泉岭管理局所属的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普阳农场与广大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宝泉岭人结下了亲人般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1981年7月,77 岁高龄的丁玲获得自由后的第一站,就是重返魂牵梦萦的北大荒“探亲”,探望在艰苦岁月中给了她温暖和勇气的亲人们。丁玲深情地对第二故乡的亲人说:“党在受难时我受难,是你们的崇高品德,忘我劳动,毫无私心,给了我营养,给我加了煤,添了火,使我更坚强,使我有了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的机会,觉得生存的意义。是北大荒人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北大荒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生活了12年,比在延安的时间还长,将来有机会我们仍旧是要回来。”
丁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在北大荒的岁月是一种文化觉醒,她以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探索了人类生存的精神境界。尽管她在北大荒面临抄家、批斗、蹲牛棚,乃至受到更大的折磨……,她也要在困苦条件下寻求生命的底蕴。她深深地知道,流放到北大荒的人几乎都是才子,她不担心没有朋友,下放到这里的其实就是把一些散落到各地的杰出文士集中在一起了。所以,从1958年到1964年的最近一段时间,丁玲在汤原农场畜牧队,不仅参与了农场的工作,还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活动,如开设扫盲班,帮助职工提高文化水平。此外,她还导演了歌剧《刘三姐》,并帮助丈夫陈明排演《三世仇》,这些活动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玲在北大荒生活了12年之久。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那种艰苦环境下,生存下来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寂寞乃生活中的常态。他们到那里不是现在旅游那种对艰苦环境的体验,而是凭着一股热血情怀疗治劳损的身心。在疗治的过程中与当地或同去疗治身心的人打成一片,告诉他们识字,告诉他们人生信念。然后使自己融入最自然的形态生活,融于最乐观的心态生存。
一方纯净的山水,一群古朴的东北人,一串纯美的故事,一批深爱北大荒的文化人,是这些个综合因素,成就了丁玲的伟大。
丁玲在北大荒的经历和贡献,以及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是为其建立纪念馆的根本原因。她的故事和精神成为了北大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纪念馆的建立,旨在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激励后人。
除了纪念馆,汤原农场还建设了丁玲公园以及场史陈列馆、文体馆、文化创意园等,形成了一条充满文化韵味和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化旅游线路。这些设施不仅是为了纪念丁玲,也还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历史真的很难在一个短暂的周期中评判,没有人会想象,在特殊时期接受劳动改造的丁玲,几十年后会引得一种文化现象,会让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为其建纪念馆和公园。
下午,我们来到丁玲曾经养鸡的地方,一块铜牌挂在门口闪闪发光。为纪念丁玲,汤原农场完好地保存着丁玲早年工作过的养鸡场,看到还有几栋红砖房依然原貌保存在那,墙上还攀爬着长青藤,园内还栽种着辣椒,豆角和西红柿。鸡舍里还原样摆放着一些物件,似乎还散发着当年鸡舍的味道。进门口还有一对老年夫妻在整理刚从地里收获回来的大葱和玉米棒,透过这一画面,可以设想当年丁玲在养鸡场的劳作情景。这些虽然过去了50多年,这段历史依然可以触摸,不管是无生命的石头,还是有生命的藤蔓,都在无声诉说岁月的悠远和沧桑。我不了解这一个乡村院落居住过多少文人,但我一定知道当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在这里工作过、生活过、思考过、写作过。
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能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历史上有不少巧合,往往文人历练过的地方,也会整出文化品味来。这不,从北京等地下放到北大荒来的一批被错划为“”文人,除丁玲外,还有艾青、聂绀弩、吴祖光、柳萌、梁南等等,他们在蒙受不白之冤的同时,亦为扶植北大荒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现在离开了,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将这些文人的精神和北大荒文化发扬光大,近些年又挖掘了浸润北大荒文化的地域性标志,打出了北国宝泉岭47度的标志性品牌。只要标示这一符号,就表明是黑土地的馈赠,它既是产品的地理商标,又是产品的文化符号。
北国宝泉岭47度的神奇之处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农产品和品牌价值上,还包括其在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其带来的优势。
在其丰富的农产品上,包括甜糯的玉米、爽口的木耳、劲烈的白酒等,这些农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品尝、下单购买。北国宝泉岭47度品牌下拥有60余款产品做展销,和已入榜的7款“黑土优品”,展现了该地区的农业特色和品牌价值。
宝泉岭还依托区域内独特的红色资源,强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教育内容,也为宝泉岭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北国宝泉岭47度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北纬47度被认为是一条黄金纬度带,在全世界内都与优质农产品和高品质的自然环境相关联。在法国,它横穿了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勃艮第;在日本,它造就了甜味浓厚、香气馥郁的北海道夕张蜜瓜;在俄罗斯,它见证了世界著名优质小麦的生长与收获。在中国,北纬47°贯穿东北黑土地,使得东北成为著名的粮仓。北国宝泉岭47度位于这一纬度带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几天下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北大荒宝泉岭对常德客人,有一种无须刻意做作的亲密,交谈起来就好像拉家常呢?这前提当然是丁玲牵了一根难以割舍的红线,两地能亲密交流与对丁玲的共同崇敬有关。除此,与语言亦有关系。虽然常德人讲普通话不标准,但就整个湖南来讲,是唯一一个讲北方语系的地域,哪怕是讲地道的常德话,另外的地方都能听懂,因而交流时没有障碍,能够直接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难怪当年丁玲在北大荒办扫盲班教人识字,下放到这里的人都愿意参加,因为常德人说话也像东北人那样亲切、好懂。另外,还与生活习性相关。常德人招待客人喜欢用炖钵,不管是冬天还是大热天,都喜欢用炖钵,炖钵越多表明招待的档次越高,客人越珍贵。而宝泉岭招待客人喜欢用“大锅炖”,无论是远亲近邻来了,大锅炖成了他们招待客人的普遍方式。
23日中午,宝泉岭招待我们一行也用了大锅炖。这种大锅炖的魅力在于能够用最简单的食材和调料,通过慢炖的方式,让食物的味道达到极致。烹饪方式不仅限于使用大铁锅,而且食材选择广泛,基本上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在铁锅里炖的。这种烹饪方式不仅量大好吃,老少皆宜,且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使得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呈现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东北人的热情好客和家的温暖。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走在一起,语言和生活习性上的相通,文化上的频繁交流,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亲切,常德人到了宝泉岭,宝泉岭就视为丁玲娘家来人了,他们不把我们当成一般意义上的客人,而是称亲友团的客人。在这种场合下,谈论前辈的功绩,谈论前辈经受的磨难、畅谈加强交往的设想,展望美好的前景自然是交流的题中之义。
文章到了尾声,这里摘取2018年8月汤原丁玲纪念馆开馆时,时任常德市委宣传部部长胡丘陵在致辞中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因为丁玲,北大荒的土地有了更多的文化;因为丁玲,北大荒的庄稼有了更多的思想,丁玲慢慢的变成了北大荒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今天,当我们在纪念馆再一次抚摸历史标本,我为北大荒人的伟大行动所震撼,为北大荒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如果丁玲还在,她一定会为北大荒今天的新成就新风貌而讴歌,一定会为今天的北大荒人、北大荒精神而讴歌。”
品读刘会长精品佳作: 文 人 的 力 量——丁玲第二故乡北大荒宝泉岭参观访问记,仿佛已经到了北大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