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历经盛夏到秋末,居住在云南的网友“@栖蓝Qilan”(以下简称栖蓝)用古代诗词中的“茜草”做植物染,自制了一条石榴红的马面裙,还原出了诗词里的中国色,这一如诗般的浪漫行为,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采集植物、萃汁染色、晾晒制衣……7年间,栖蓝徜徉在古籍里,与植物染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对话,在自然中,用人间草木染就诗词里的中国色。
植物染,也称草木染,是利用植物的根、叶、以及枝、皮,经过提取、制液、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在织物上进行染色的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
栖蓝的老家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地一道传统美食——花米饭,就是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糯米,但她从没想过,染米饭的花草还可拿来染布。
2015年,彼时深居深圳山中的栖蓝与茶为友。一日,她被日本电影《古都》中的“友禅染”(植物染的一种)所吸引,“花纹色彩极其绚丽,当时我就被惊艳到。”当栖蓝进一步探索时,她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服饰都是使用植物染色制作的,“植物染是我们祖先一直在使用的技艺,而且中国古代的一些纺织品以及纺织品染色技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非常先进的。”
因植物染技术耗时长、工序复杂、成品率不高,当时会做植物染的人很少,网上有关植物染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栖蓝只得自己摸索学习,翻阅《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相关古籍,从古老先民的智慧中找方法。
“书本上记载了基础的染色方法,理论上很简单,但去实践才发现把这个颜色染出来,其实很难。”为了还原出古籍中记载的颜色,栖蓝只能不断地采集植物染料,一遍遍地摸索试色。
“尝试用洋葱、茶叶、路边的绿叶和小花给布料染色,想着有一天可以把这美丽的颜色穿在身上。”2015年6月,栖蓝发了一条朋友圈,记录下了自己的植物染初尝试。她用“敲拓染”的方式,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花、草、茎叶等敲敲打打,其形态、色彩便永久凝固在棉布上。自然界中万千植物,春夏秋冬四季各不同,在敲拓染中,栖蓝留住了时光,也看到了生命渐变的过程。
“我从古诗词里寻找灵感,也从古诗词里找到方法。”看到春天院子里绽放的石榴花,栖蓝设想用石榴花染出石榴红裙,结果试色后的成品却差之千里。当她翻阅古诗词,发现了古人有记载:“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最终栖蓝用茜草染制出了一袭俏丽动人的石榴裙。
中国传统色数量繁多,但许多色彩古籍中并没有记载具体的染色方法,这是栖蓝研习植物染中最具挑战的部分。但多年山间的生活成了优势,每当她从古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到颜色灵感,就去到自然中取材,采集身边的植物,一样样试色,不断摸索尝试,建立自己的颜色原料库。
“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累积了对色彩的感知。”栖蓝介绍,植物染中黄色常用栀子,但色牢度总有些欠缺。有次她回老家,发现地里种了一大片黄黄的万寿菊,她便采来试色,没想到万寿菊这种没被记载过的染料却给了她大大的惊喜,“染出来的黄很漂亮。”她还注意到,春天摘的艾草染出的是鲜嫩的“艾绿”,秋天摘的艾草染出的是沉稳的 “绿沈”,不同季节的艾草能染出不同的绿色。
在自然中感知色彩,身边的一切似乎都成为了栖蓝的染料。在杨梅旺季,栖蓝便尝试杨梅染,玫瑰色的成品布料不仅留住夏日色彩,还一并存下酸甜的果味;初秋,柿子成熟前,她便采下青柿捣碎、浸泡、日晒,染出阳光的色彩;回忆起儿时光着脚丫在田野里奔跑,栖蓝便取一块泥巴做泥染,让大地之色流淌着泥土的芬芳。
2020年,栖蓝回到家乡云南居住,在她分享作品中,也频繁出现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工艺,与植物染相结合,蓝有了更多种类丰富的表达,似乎也更加靠近她的名字“栖蓝”的含义——诗意地栖息在一片蓝色的柔媚中。
在云南,栖蓝用近2年的时间,采集四季草木染就唯美中国色。春天,是三月金灿灿的鼠曲草和密蒙花,四月茂盛的灰菜;夏天,则是荷叶和松针绿;秋天,便是野栀子、凤仙花、万寿菊、梭梭草的黄……敲拓染、生叶染、媒染、煎煮染、扎染等工艺轮番登场。
“苍葭、翠微、春辰、天缥……我曾在古诗词中遇见过这些美丽的颜色,想象着它们美得何等动人。”栖蓝说,“当我把这些颜色染出来穿在身上时,它们带着自然的芬芳,在我眼前活了起来。”最终,栖蓝找到了植物染最好的呈现载体——汉服。“当植物染的色彩运用到汉服的搭配中,效果会很惊艳。”栖蓝自学了汉服制作,每一次用植物染制的布料都被她制成汉服,穿在身上。
如今,栖蓝也在不断尝试将植物染和汉服等传统技艺文化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把植物染和汉服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更适应日常穿着的需要。栖蓝近期的一条朋友圈,晒出了朋友穿着一身现代黑衫搭配自制石榴红马面裙的照片,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碰撞出知性与自信。她说:“你可以穿着马面裙去骑摩托、去上班,传统的东西变得时尚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喜欢,这样才会延续它的生命。”
栖蓝近期的一条朋友圈,晒出了一组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入坑”植物染多年,栖蓝一直希望更多人能爱上植物染,爱上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来自祖先的智慧和馈赠。“这些颜色实在是太美了,如果只有我自己明白的话,是不是有点亏?”平时,栖蓝会用视频将植物染制作的步骤全部记录下来,发到网上与大家分享。
分享视频也让栖蓝找到了更多的同好。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套汉服,灵感来自秦观《南歌子》的“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当她把制作视频放到网上,另一名植物染的爱好者联系到她,与她探讨“揉蓝”究竟是什么色。在探索植物染的路上,她不再孤独前行。
“现在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在尝试做植物染,我感到很欣慰。”栖蓝说,当植物染越来越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项技艺的传承就会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