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香山红叶变色率达到72%,但仍难有“漫山红遍”的感觉 摄影/本报记者贾婷

  “26日,香山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的消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香山赏红。上周末,香山公园接待约20万游客,创下了本届红叶节开幕以来双休日接待游客量的新高。但许多蜂拥而至的游客抱怨并没有感觉到“漫山遍野”的红叶,这个“红叶变色率”的预报到底是怎么预报出来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做了探访

  “到香山光看人了,没看到红叶。”日前,有游客反映在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期”里没看到园方所说的变色率达到60%的红叶,只看到拥挤的人群。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香山公园入口处的平地部分确实少见红叶,但南部红叶区树叶变红率基本符合官方发布水平。对此,香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由于许多外地游客时间有限,无法登高赏红,才造成“香山无红叶”的误解,如果游客按照景区提示的赏红路线登高赏红的话,是可以观赏层林尽染的红叶美景的。

  日前,“香山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的消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前来香山赏红。上周末,香山公园接待近20万游客,创下了本届红叶节开幕以来双休日接待游客量的新高,更是造成了香山路进山方向超过2公里的大堵车。

  然而,许多为红叶而来的游客却表示,在香山公园内没看到理想中漫山红遍的红叶,只在一大片的绿树丛中看到少数几棵或黄、或橘、或红的树,不少人因此对香山赏红之旅颇感失望。“走到哪儿都有人,缆车也要排队,厕所也要排队,光看人了,根本没看到几片红叶。”一位来自河北廊坊的游客觉得自身被香山红叶的宣传给骗了,“不是说已确定进入了最佳观赏期吗?红叶呢?”

  香山公园里真如游客说的那样没有红叶吗?为何官方此前公布消息称红叶变色率已达到60%,进入最佳观赏期呢?

  昨天中午,为了了解香山公园内红叶的真实情况,北青报记者来到香山公园实地体验。还未入园,从香山路上就可看到远处的山头上,大片树叶已经变色,或黄、或红地夹杂在绿树之间,目测比例超过五成。入园后,情况就有了变化,极目之处大部分都是常青的松柏树,只有少数几棵变色的黄栌树和枫树零星点缀在道路两旁的绿树丛中。此外,路边还有一些小的红枫树盆栽,与绿色的常青树形成鲜明的对比。

  根据此前香山公园公布的南北两条赏红路线索道观赏路线及环游香山赏红路线,北青报记者实地走访后发现,在香山公园的红叶区内,红叶的覆盖量与平地区域有惊人的差别,大量黄栌树慢慢的开始变色,颜色由黄到红,深浅不一。在静翠湖、看云起亭、香炉峰等几处园方公布的最佳观赏点处,可以看见山坡上已被大量的红叶覆盖,海拔越高,红叶的覆盖率越高,颜色也越深。特别是索道沿线,可以在高处俯瞰香山红叶的全貌,同时又能看到红叶覆盖率逐渐增加的过程。

  “怎么样,上面有红叶吗?”在北青报记者走访的过程中,一路上都能听到上山游客向下山游客打听海拔较高处的红叶覆盖情况。而大部分下山游客都表示,海拔高的地方红叶会多一些,但是因为体力不支,时间有限,无法登到最高处便遗憾返程。少数达到最高点的乘客表示,“上面的红叶特别多,爬得动的话值得一看。”

  “红叶一般都分布在南部红叶区和北部索道沿线一带,游客按照我们提示的线路游览的话,是能够正常的看到红叶的。”面对游客“香山无红叶”的质疑,香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根据香山公园红叶物候观测小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香山的红叶变色率已达到72%,是看香山红叶层林尽染、如火如荼、漫山红遍的最佳时机,“游客没看到红叶,原因是走的不够远,爬得不够高。”

  据该负责的人介绍,目前双休日入园赏红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外地的跟团游客,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对园区不够了解,许多外地游客只是在山下的平地区域简单逛一逛就离开了,没有爬到高处,因此也错过了香山红叶的别致景观。“我们特意在平地区域的道路边放了一些枫叶的盆栽,就为了满足这些没时间登高赏红的游客,让他们在不排队坐索道和爬山的情况下,也能观赏到红叶。”

  24%、43%、60%、72%自香山红叶节开幕以来,香山公园陆续发布的红叶变色率成为游客们赏红的风向标。这一个数字是如何得出的呢?

  据红叶物候观测小组工作人员尚介绍,观测小组在全山选取8处样点,对园内的10万株黄栌树进行观测。观测小组将红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南部黄栌树较多的区域设置了5个样点,北部则取了3个样点。每个样点处,在保证海拔、坡度、树种、树龄等要素不同的前提下,选择5棵黄栌树作为样本,并通过在树干上喷红漆,树枝上挂白色标签、系绿绳子的办法来进行标记。接下来,观测小组会在每棵树上选择东西南北四根树枝进行观测。

  “我们通过目测,把变色面积比例小于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三分之二至一的叶片数进行记录,同时利用皇家园艺比色卡来测量黄栌叶的颜色值。”尚说,8个样点的数据采集完成后,会通过“香山红叶平均变色率计算公式”得出单棵树的变色率,之后再利用公式综合一个样点5棵树的变色率,得出该样点的变色率,以此类推,得出全园的红叶变色率。

  据了解,“香山红叶平均变色率计算公式”是香山的一项科研成果,综合了公园多年的观测经验,还发表了相关的科研文章。

  红叶物候观测小组是个“季节性”组织,每年的红叶节前成立,红叶节结束后解散,小组组员只有两三名技术员,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红叶变色率,为游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香山红叶变色分为初期、中期和盛期三个阶段,初期和盛期每两天测一次数据,中期每天测量一次数据。如遇大风、降雨、降温天气,会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更新红叶变色数据。此外,香山公园内蛤蟆山、隔云钟、香山寺三处的气象站每天记录气温、土壤温度、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等指标,如果数值出现非常明显波动,红叶物候观测小组也会调整观测计划。

  尚:那些游客走得不够远,爬得不够高吧。公园入口处游客走的比较多的那片平地区域其实大部分都是常青的松柏树,而且松柏树长得比较高,会挡住那些能变色的树,不从高处看的话,确实是体会不到那种漫山红叶的感觉。

  北青报:我走访以后发现,海拔高的地方确实红叶覆盖率较高,但是跟满园的树相比,红叶的部分应该达不到此前公布的60%。

  尚:是这样的,我们公布的红叶变色率是针对园内10万株黄栌树而言,并不是说整个公园里的树有60%已经变红,我觉得这里有几率存在一个理解上的误差。而且好多游客都以为香山红叶是枫叶,其实不是,我们的变色树种大部分是黄栌树,枫树是比较少的。

  北青报:我看到很多树叶其实还不是很红,黄色和橘色居多,这些也属于红叶吗?

  尚:是的,我们的红叶变色率里边包括变黄的树叶,这些树叶原本的颜色都是绿色的,所以只要是变色,都会统计到红叶变色率中。目前有些树叶的颜色还不是非常深,随气温的下降,那些黄色叶子的颜色会逐渐加深。

  北青报:目前的红叶变色程度与很多游客想象中的“红叶似火”还是有差距,似乎不能称为最佳观赏期。

  尚:目前按照红叶变色率的百分比,我们就认为是已达到最佳观赏期了。其实观赏红叶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美。目前这一段时间,一直到10月底,游客可以观赏到黄绿相间的色彩斑驳之美;11月上旬到中旬,叶子彻底红透了,能够正常的看到漫山染遍的红叶之美;等到天气再冷一点,起风的天气,红叶红透了从树上吹落下来,可以感受到那种落叶的萧瑟之美。

  据了解,每年的10月24日至10月30日为香山红叶节,而由于每年此阶段的具体气温不同,观赏时间也有略微差异。

  坊间有诗云:“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也就是说,每年农历“霜降”过后才是黄栌红叶颜色最美的时候,而农历霜降多在每年10月23日左右,随气温逐渐走低,也就促成了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期。

  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植物叶子变红的地区和时间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特点、阳光照射等因素影响有关。山峰高处寒冷,故红叶比低洼地区要红得早些,在北京地区,红叶观赏区域广,从西北到东南方向上,深山岭、浅山地区、平原区等依据海拔高度和气温不同而层次变化分明,观赏期可从9月下旬起到11月中旬后,长达近两个月,“秋风早至叶早红”,10月23日“霜降”节气过后,北京将层林尽染,进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最佳观赏期。

  据中国旅游天气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的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据悉,气象部门发布的红叶指数共分五级:1级指非常适宜观赏红叶,全北京市红叶基本都进入最佳观赏期;2级指比较适宜去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区观赏红叶;3级指比较适宜观赏红叶,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区观赏效果较好;4级指不太适宜观赏红叶,阴天或有零星小雨,并且红叶变色率较低;5级指不适宜观赏红叶,有大雾或大风天气,山路湿滑。

  除了北京地区发布的红叶指数,四川省林业厅森林旅游中心“红叶指数评定小组”也为红叶指数制定了不同的分级标准。

  根据《四川省红叶指数发布管理办法》,红叶指数依据变色率可分为Ⅲ级,即:“Ⅰ级红叶指数”代表叶子变色率为10%-35%之间,处于叶片发黄状态,较适宜出游观赏;“Ⅱ级红叶指数”代表叶片变色率为35%-60%之间,处于红黄与橙红之间,适宜观赏;“Ⅲ级红叶指数”代表叶片变色率为60%-95%之间,全部是深红、暗红或紫红色,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期;“-”代表还未达到Ⅰ级红叶指数。

  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专对于植物观赏最佳时期制定的“观赏提示”。以日本为例,每年春天都是观赏樱花的最佳时节,日本国家旅游局在其官网发布的一份“樱树开花预测图”中,并没有按级别列出观赏指数,而是按照纬度的不同预测樱花开放期,依此绘制了一张“开花时间地图”,为游客的出行和观赏提供便利。

  今年春季,我国樱花盛放之前,网上流传的一份“驴友”自制的“观赏指数表”便悄然走红。这份指数表中包含“樱花美丽指数”、“赏樱拥挤指数”、“赏樱关键词”、“赏花参考时间”等四部分内容,既包含了最佳赏花时间等信息,也包含针对景区拥堵情况的贴心提示,发挥了较强的“提示性作用”。这类指数表并不是经由权威渠道发布的,其性质更类似于网友自制的“旅游攻略”,因此有不少旅游爱好者指出,民间自制的“指数表”虽然实用性很强,但在信息的准确性上还有加强完善的空间。文/本报记者桂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