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型消费展现出蓬勃活力。从虚拟人物“活”起来的数字体验馆到指尖技艺“活灵活现”的“非遗手工”坊。各地用新创意、新技术赋能民间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经济新活力。

  “非遗”手工制品相关的消费热如今持续升温。近期社交平台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非遗类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200%,购买非遗制品的用户数增速更是超过300%。团扇、竹编、剪纸等“非遗手工”制品销售火爆,不少年轻人亲手参与制作,深入体验民间传统文化魅力。

  年轻人对民间传统文化认知度的不断的提高、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推陈出新,慢慢的变多的人愿意为民间传统文化产品买单。在河南郑州,这家百年历史的制香工坊专门开设了课程,从制香的技艺、香料的配比到香材的辨识,吸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前来学习和制作。

  非遗手工制品如何推陈出新,融入百姓生活,是当下不少非遗传承人面临的问题。新津纸艺技艺非遗传承人江学春就发现,传统的纸贴画过于简单平面、形式单一、市场认可度小、没有创新。

  江学春不断探寻纸贴画创新形式,通过卷、折、立、描等多种形式,让纸贴画“站”了起来,不仅变成了立体的艺术品,同时还从最初传统的摆件,演化出可佩戴的配饰,可贴身携带的挂件,让纸贴画工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随着新津纸贴画作品地不停地改进革新,融入新的想法和元素,眼下江学春工作室收到的各种纸艺作品订单也慢慢变得多,她又将作品材料的批量制作教授给当地村民,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新路径。

  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蜀绣,凭借着形象生动、变化丰富等特点,广受百姓喜爱。为了推动这项非遗技艺走向产业化,当地首先从扩大绣娘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入手,打破原来以家庭传承、师徒相授为主的方式,开设蜀绣专业,成立蜀绣学院。已先后开展蜀绣技能培训班80余期,培训绣工近一万人,向蜀绣企业输送1300余名学员就业。

  一方面是将蜀绣技艺加以延续、传承,另一方面则是要让非遗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当地深挖蜀绣文化特色,开展蜀绣+体育、蜀绣+电竞、蜀绣+餐饮等项目合作,真正的完成“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